现今,相信绝大部分家长都不会否认或忽视“鼓励”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。
“宝宝加油哦!你是最棒的!”
“再试试就好,一定会成功的,爸爸/妈妈相信你!”
但有些时候,对孩子过于热切的期盼、缺乏根据的信心,会适得其反——
“不要不要,我不要画了!我不喜欢啦!”
“我们回家好不好,他们玩的游戏我不懂……呜呜……”
情境不同,孩子对各种事物的适应性也不同,“鼓励”自然也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形式,今天的文章,我们就对此略微作探讨——
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,很多家长都习惯性鼓励TA“加油啊!”——然而这样轻描淡写的几个字,很可能忽略了许多事并非靠“加油”“相信你”等单纯的推动就能成功;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,类似的简单敦促反而变成了对孩子的一种无形压力。
比如有父母抱怨孩子不愿意读绘本,不仅心不在焉,还会哼哼唧唧地哭。因为舍不得凶孩子,家长只能在一旁“加油”“打气”。可无论怎么鼓励,孩子也没有任何改变。
其实,出现这种情况,并不完全是因为孩子专注力不够,很可能是因为绘本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。害怕自己读不懂、恐惧自己做不好,所以TA才不愿意面对。
这时候,“加油”等简单的鼓励非但不能带给孩子任何信心,反而显得苍白,让孩子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,因为“加油”这句话表达的是父母对成功结果的期待,那么潜台词就是:“你一定要做好。”“你怎么可以失败?”
但孩子却越来越害怕——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待,他们会失望,结果自然会出现逃避和退缩的行为。孩子口中的“我不想”“我再也不要读这本书了”,实际上是在表达“我觉得好难”“我努力了,可还是不行”“我真的做不到”。
《津巴多普通心理学》中提到,负面的情绪不被理解、共情,鼓励就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不合时宜的“鼓励”也可能带来伤害,无法给予孩子真正的支持。
1.“我知道这很难,但这只是暂时的。”
首先,对孩子的处境表示理解:失败并非因为你不努力,而是因为事情本身现在的你来说有难度,爸爸妈妈充分理解这一点。同时,给孩子一份对未来的信心——尽管目前这件事还显得有些困难,但随着你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,相信会有成功的那天!
2.“失败也没关系,但我们可以再试一次。”
失败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,无需沮丧和气馁,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完全可以接受失败,并以始终如一的陪伴向孩子传递坚持的信念,灌注再行尝试的勇气。
3.“你很努力,你已经做得很好了。”
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,让孩子知道TA的每一次尝试,父母都在全程陪伴并见证;没成功不代表不够优秀,能够达到现在的状态已经很棒了,爸爸妈妈觉得很开心,并为TA的努力骄傲!
4.“不管怎样,我们永远爱你。”
盼望成功乃人之常情,不过总有一些东西,孩子即使尝试了千百次,可能还是难以实现,但这都没关系——告诉TA:“爸爸妈妈将一直陪伴你、理解你、永远爱着你!而这一切并不建立在“你一定会成功”的前提上。爸爸妈妈对你的爱,永远是无条件的!”
稳定的社会环境,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带来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,我们对下一代的期许也难免随之攀升。想让孩子们尝试更多事物,获取更多知识的初衷无可厚非,但作为成年人,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孩子在不同情境下存在不同适应性,不同的孩子在面对新的游戏、新的环境、新的伙伴,甚至是未曾品尝过的餐点时,迈出新的“第一步”时需要的勇气都不尽相同。因此,最可能设计出最佳“鼓励”方案的,就是TA最亲最近的,也是最了解TA的,作为家人的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