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松江区卫生职业进修学校

孩子做事拖拉、爱磨蹭、没有时间观念......不妨试试这些方法!

来源: | 作者:上海学前教育网 | 发布时间: 2023-06-02 | 24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快点起床,上学要迟到了!还不快点吃,饭都凉掉了!快点睡觉,明天上学起不来了……

这些话,你是不是每天都要和孩子说上很多遍?家有一个爱拖延的宝宝,爸爸妈妈一定非常头疼。要不就是无时无刻不在“催催催”,要不就是失去耐心大发脾气,然而无论怎么做,似乎都很难让“小磨蹭”们快起来。但家长们可能不知道,宝宝们有时候的拖拉行为并不是故意为之,而可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时间观念,没有学会合理规划时间。不过,对时间的感知是可以慢慢培养的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帮助宝宝树立起时间观念、改善爱磨蹭的习惯吧!

孩子为什么爱磨蹭?

要想改变孩子爱磨蹭的习惯,不妨先一起来了解一下孩子做事“慢”的原因。

认知方面原因

时间知觉是幼儿时期认知发展中感知觉的一个重要内容。和空间知觉一样,时间知觉是智力的一个部分,也是常常被家长忽略的部分。时间知觉的发展,包括对时间顺序、时间长度、时间点等概念的理解,以及逐渐学会估算时间等能力。《儿童保健学》中对孩子的时间知觉是这样描述的: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落后于空间知觉,因时间无法直接感知,儿童需借助直接反映时间流程的媒介物来认识时间

对于看不见、摸不着的时间,孩子没有成人那样清楚明白的概念,也不懂得时间的价值和做事磨蹭、浪费时间的代价,自然做事情比较“个性化”,没有紧迫感。

情绪方面原因

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、朝令夕改,令孩子无所适从,从不主动适应周围环境。孩子通过懒散、拖拉、消极、被动、拖拉的行为与父母、老师抗争,他们的自我意识被压制,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,因此形成了拖拉磨蹭的行为习惯。

家庭教养的原因

有些家长从小习惯对孩子的大小事包办替代,认为孩子还小,不肯放手,觉得孩子没有能力完成这些事情;或是感到与其让孩子自己做,还不如自己做来得更快、更省心些。于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宝宝锻炼的机会,导致孩子对他人形成心理依赖,对自己的事缺乏自主性,也会导致做事动作缓慢。

能力不足的原因

有些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,可能是因为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得比其他孩子迟。像系扣子、穿鞋子、刷牙这些日常活动,都需要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相配合,对精细运动的要求也较高,如果孩子手指灵活性不够、力量不足,就可能做不好这些动作。

如何让“小磨蹭”快起来

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不同,家长可以根据宝宝不同年龄段的情况,采用一些小技巧,帮助TA感知时间,用科学的方法慢慢告别拖延。

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宝宝感知时间

1.将时间具象化

家长可将一天的各个部分(早晨、白天、晚上)与孩子的具体活动结合起来,通过提问的方式,使他们对一天的组成部分有一个具体、生动、形象的理解。如问孩子“你什么时候起床叠被子?”“你和小朋友在幼儿园做游戏是什么时候?”“大家一起吃饭是什么时候?”等等。让宝宝讲述自己和朋友、爸爸妈妈,白天、晚上都在做什么?时间久了,宝宝就能渐渐懂得从白天到黑夜 “一整天”的概念。

2.学习认识钟表

宝宝的思维都是具象化的,因此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,把钟表上的数字用一些简单的图画来注释,把图画贴在钟的相应位置上。如在8点处贴上牛奶面包,表示要吃早餐了;12点处贴上小床,表示要睡午觉了等等。还可以给宝宝一个小的钟面模型,让TA随意拨弄。在此基础上再慢慢引导宝宝慢慢学会时针、分针表示的意义。

图片由长宁区海贝幼儿园中二班-栗伊雯家庭提供

3.利用日历标记时间

和宝宝一起翻看日历也是帮助TA感知时间的好方法。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宝宝日历的作用与功能,认识星期的名称。指着日历,和宝宝聊聊星期几可以做什么事,如周一到周五爸爸妈妈要上班,宝宝要上幼儿园;周六、周日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出去玩……逐步帮助宝宝感知,昨天、今天、明天,以及“一周”的概念。

4.多使用关于时间的词语

爸爸妈妈和宝宝在日常聊天的时候,多用关于时间的词语来帮助宝宝理解时间概念,比如“昨天,你和好朋友一起玩了什么游戏?”,或者是将时间跟宝宝能够明白的词联系起来,比如 “15分钟之后我们出门,和看一集动画片的时间差不多”等。

5.用游戏感知时间长短

为训练宝宝对时间长短的感觉,爸爸妈妈还可以和宝宝玩玩“比谁猜得准”的游戏。大家闭上眼或约定的其他动作,等自己感觉到了1分钟,大声喊出来。游戏中家长可以适当不出声,主要让宝宝来感觉,接着再体验2分钟、5分钟的长短。

6.陪宝宝阅读与时间相关的绘本

利用与时间相关的亲子阅读材料也是学习时间词汇、形成时间概念的好方法。像《好饿的毛毛虫》《晚安,月亮》《老狼老狼几点了》这些绘本就提到了时间概念,包括时间的顺序和数量关系,这些故事能帮助孩子更为直观地理解时间。

可视化提醒与适时奖励

大多数爱拖延的孩子做事缺乏连续性,没有目标指引。那么,视觉化提醒,比如可视化的作息时间表、儿童用手账本也许能发挥不错的效果。

根据实际情况,和孩子一起罗列出每天的游戏、用餐、运动、睡觉等生活条目,并规划好时间和时长,逐条执行后打“√”;定期复盘每日安排的执行情况,并根据执行情况调整作息安排。当孩子依据每日安排执行较好时,应该及时给予鼓励或奖励。当孩子获得越来越多良好自信的体验时,他们对时间的掌控也会越自如。

变“催催催”为游戏比赛

看见孩子磨蹭,不少家长往往会选择不停地催促,不仅收效甚微,而且也容易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急躁。如何才能让宝宝有动力去改变坏习惯呢?建议爸爸妈妈可以改变方式,经常与宝宝进行一些提高做事速度的小比赛,如和孩子比赛,看谁出门穿鞋子更快等,胜者给予适当的小奖励。这样能巧妙地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,从而提高自己的做事速度、改变磨蹭的习惯。

让宝宝体验“磨蹭”带来的后果

爸爸妈妈还可以适当地让宝宝体验“磨蹭”带来的后果。比如首先估计出宝宝完成某件事情需要的时间,然后喝宝宝规定在这个时间内完成,时间一到就停止。如:到了吃饭时间,孩子仍然不愿吃饭,或慢腾腾地吃,到规定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,同时杜绝给宝宝吃零食;到了规定时间不上床睡觉,就取消第二天看动画片的时间等。宝宝经历过磨蹭带来的不好后果,慢慢地就会有紧迫性。

宝宝由于所处的年龄特性或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等原因,导致时间观念不强、做事拖拉磨蹭的现象,爸爸妈妈不用过于焦虑担心。在进行“时间教育”时,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,也不要一味地“催催催”,而要学会做个有心人,把抽象的时间融于可见的日常中,利用生活中各种机会来帮助宝宝感知时间、培养时间观念,逐渐树立遵守时间、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,以便积极应对今后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。